展望未来计量工作的发展
一是应推进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对计量科技提出新要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先进测量能力的需求迅速增加,对高精度的测量溯源能力提出更迫切的要求。计量科技要实现计量基础前沿研究的技术突破,要超前储备,要满足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发展对准确有效测量的新要求。
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对计量科技提出新要求。信息、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必须依赖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和更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尤其是对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和多参数综合量的测量溯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何有效评价新能源的使用效率,如何评价新材料的各种特性,如何实现纳米尺度的高准确度测量和量值溯源,如何实现生物技术安全的准确测量、有效分析和量值溯源,都是摆在我国计量科技面前的紧迫任务。
三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对计量科技提出新要求。监控气候变化需要高准确度的测量,而且必须与长期稳定的计量基标准建立联系,才能确定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微小变化。无论是能源生产、输送、交接、使用等环节还是大气质量、水质污染等评价控制,以及监测和指导用能单位合理用能、减少污染,科学统计分析和评价节能减排指标等,都离不开计量和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的支持。
四是如果一个国家缺少国际认可的计量体系和计量基础设施,其出口产品的测量与检测结果就难以得到进口国的和接受,这就直接造成了技术贸易壁垒。为了消除国外不合理的非关税壁垒,避免我国出口产品的重复检验和因计量数据的国际互认受制于人,也为了阻止国外不合格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必须实现计量基标准的国际等效和在此基础上测量、校准结果的国际互认。
五是加强国防安全建设对计量科技提出新要求。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系统(GLONASS)以及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等卫星系统的正常运转,其准确性均信赖于时间频率计量基准。更为准确的导航测量及卫星定位技术,将可有效保障并改善空港、海港的导航安全以及航空器、航天器的安全使用,也将为更好、更及时地预测地震和发布海啸警报作出贡献。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类原子钟和建设高度现代化的时间频率计量体系,是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关键所在,也是防止我国军事力量和国防安全受制于人的重要手段。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惯导、自导及自动控制系统中,扭矩传感器得到了广泛运用,其扭矩值的准确测量和控制也为实施精确定位提供的技术保障。
- 上一篇:如何抓住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 下一篇:关于AR,我们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