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确定校准时间间隔?
我们知道,校准时间间隔称为校准周期。它取决于测量风险和经济因素,简单来说测量仪器在使用中最大允许误差的风险应当尽量小,而校准费用应当最少,就是使风险和费用两者的平衡达到最佳化。
在确定测量仪器校准间隔时需要考虑:
1.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对检定周期的规定;
2.在进行型式批准时有关部门的要求或建议;
3.制造厂商的要求或建议;
4.使用的频繁程度;
5.维护和使用的情况;
6.磨损和漂移量的趋势;
7.环境的严酷度及其影响;
8.实验室追求的测量准确度;
9.期间核查和功能检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为便于确定校准间隔,实验室可绘制测量仪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在确定校准周期时,可以根据测量设备的特性和使用情况汇报、测量设备的可靠性指标(R)(一般取R(t)≥90%),结合实验室工作特点,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逐台确定。校准间隔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历次校准合格情况,参考JJF1139《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延长或缩短)。这一点在CNAS-CL01“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也有体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仪器校准周期确定是实验室根据自己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因为只有实验室才最了解实验室仪器的情况。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对实验室来说也存在困难,由于实验室同规格型号的测量仪器有限,统计分析有困难,实验室自身也很难确定检定周期,一般可以采取下面的解决办法:
1. 采用固定的校准间隔。例如,对检定的测量仪器,按检定证书确定检定周期;
2. 对校准的测量仪器,若给出建议下次校准时间,一般遵其建议;
3. 若校准证书未给出建议,该测量仪器有相应检定规程的,按检定规程确定;
4. 若无相应检定规程的,则参照同类仪器。这种方法操作方便,当怀疑存在异常时,应及时调整周期,这点一定要注意。
- 上一篇:装修是单股铜芯线好还是用多股铜芯线好?
- 下一篇:工字钢与H型钢有什么区别?